中国医学创新
主办单位:国家卫生部
国际刊号:1674-4985
国内刊号:11-5784/R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25798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

  血栓前状态(PTS) 是指血管内皮细胞、血小板、凝血、抗凝和纤溶系统等发生改变所引起的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。我们应用丹红注射液对此期患者进行治疗,取得较好效果,现报告如下。

  1 资料与方法

  1.1 纳入标准 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〔1〕;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属心血瘀阻证〔1〕;高黏滞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照《血液流变学》〔2〕。

  1.2 排除标准  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〔1〕。

  1.3 一般资料  将符合纳入标准于2009 年1月—2009 年11 月在本院心血管病中医重点专科门诊、住院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各30例。治疗组30例,男16 例,女14 例,年龄51~75 岁,平均(63.23 ±7.34) 岁;病程1.5~15.5年,平均(7.82 ±4.22) 年;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9例,不稳定型心绞痛16 例,合并高血压8 例,高脂血症18 例,糖尿病3 例。对照组30例,男15 例,女15 例,年龄49~77 岁,平均(64.23 ±7.36) 岁;病程2~17 年,平均(8.33 ±3.51) 年;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7例,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,合并高血压9 例,高脂血症17 例,糖尿病2 例。两组病人在年龄、性别、病程、合并疾病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, 具有可比性。

  1.4 方法

  1.4.1 对照组予以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(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生产,批号090204)40mg 口服,每日一次;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加酒石酸美托洛尔(商品名:百路达;上海信宜百路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,批号0959002) 25 mg 口服,每日2 次;心绞痛发作者加用硝酸甘油舌下含化;合并高血压病、糖尿病者维持原用药。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,加用丹红注射液(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,规格:每支10ml,批号090121)20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输注,1次/d,连续治疗14d。

  1.4.2 疗效性观察指标

  1.4.2.1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包括心悸、胸痛、胸闷、乏力、气短,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,脉沉弦或结代。参照 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 [1]按临床症状无、轻、中、重分别记0 、2 、4 、6 分;舌、脉按有、无记录。

  1.4.2.2 相关观察检测项目 两组均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取肘静脉血进行检测。外周血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(Fg)采用血液流变仪、全自动血凝、血沉压积仪(赛科希德SA-6000);血浆总胆固醇(TC)、甘油三酯(TG)、低密度脂蛋白(LDL-C)采用标准方法测定;EKG采用美国12导电脑无显示心电图机;硝酸酯类药物停减率。

  1.4.3 安全性观测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血、尿、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进行检查。记录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。

  1.4.4 疗效判定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、心绞痛疗效评定及标准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均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〔1〕。

  1.5 统计方法各组所测得值均采用 ±S表示,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,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。

  2 结果

  2.1 中医证候疗效 结果显示,治疗组显效10例,有效10例,无效8例,加重2例,总有效率66.67%,对照组显效3例,有效9例,无效10例,加重8例,总有效率40.00%,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(P<0.05)。

  2.2 心绞痛疗效 结果显示,治疗组显效9例,有效13例,无效7例,加重1例,总有效率73.33%,对照组显效4例,有效9例,无效13例,加重4例,总有效率43.33%,治疗组心绞痛疗效优于对照组(P<0.05)。

  2.3 心电图疗效 结果显示,治疗组显效11例,有效10例,无效7例,加重2例,总有效率70.00%,对照组显效3例,有效8例,无效11例,加重8例,总有效率36.67%,治疗组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(P<0.01)。

  2.4 血脂变化的比较(见表1)  组内比较,治疗组治疗前后 TC、TG及LDL-C均有显著差异(P<0.05,P<0.01,P<0.01);对照组治疗前后除TG无明显变化外,TC、LDL-C均有显著差异(P<0.01,P<0.05)。组间比较,治疗组血脂变化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(P<0.05,P<0.01,P<0.01)。

  表1治疗前后血脂变化( x ±s)

  组别例数(n)TC(mmol/L)TG(mmol/L)LDL-C(mmol/L)

  治疗组  对照组 30  3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6.02±1.23 3.86±0.85*△△ 5.86±1.08 4.31±0.83*3.34±0.67 1.26±0.25*△ 3.16±0.58 2.96±0.334.36±1.13 3.04±0.96*△ 4.56±1.06 3.91±0.88**

 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*P<0.01,**P<0.05;组间治疗后比较△P<0.01,△△P<0.05。(下同)

  2.3外周血血液流变学指标及Fg的比较(见表2) 组内比较,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Fg的变化均有显著差异(P<0.01,P<0.01,P<0.01,P<0.01,P<0.01);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高切、全血低切、血浆粘度及Fg的变化均有显著差异(P<0.01,P<0.01,P<0.05,P<0.05)。组间比较,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Fg的变化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(P<0.01,P<0.01,P<0.01,P<0.01,P<0.05,P<0.05)。

  表2 对血液流变学和Fg的影响

  组别全血高切(mpa.s)全血低切(mpa.s)血浆粘度(mpa.s)红细胞压积(L/L)红细胞聚集指数Fg(g/L)

  治疗组治疗前 治疗后8.89±1.14 7.53±0.67*△69.67±1.12 59.57±0.77*△2.58±0.17 1.98±0.23*△0.98±0.11 0.66±0.07*△6.67±1.03 6.09±0.67*△△4.84±1.16 3.23±0.68*△

  对照组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治疗前 治疗后8.76±1.19 8.07±0.76*69.97±1.13 66.85±0.87*2.66±0.23 2.54±0.18**0.96±0.10 0.91±0.216.88±1.01 6.51±0.714.88±1.14 4.32±0.71**

  2.4 硝酸酯类药物减停率的比较  治疗前,2 组服用硝酸酯类药物者分别为:治疗组23 例、对照组22 例;治疗后,治疗组停药5例,减量14 例,停减率82.61 %;对照组停药3 例,减量7例,停减率为45.45%。对照组优于治疗组(P<0.05) 。

  2.5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发现患者有出血、皮疹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,血、尿、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两组均未见异常变化。

 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,血栓形成是在血管、血小板、抗凝血、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,这些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[3]。纤维蛋白原(Fg)是凝血反应中的一个关键凝血因子, Fg能刺激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, 促进平滑肌细胞胶原合成[4], 增加平滑肌细胞内胆固醇堆积, 抑制平滑肌细胞的一氧化氮(NO) 合成酶和NO 生成。黄冰生等[5]研究显示,在冠心病组中,与对照组比较,有更高水平的血浆纤维蛋白原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,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关系密切。高胆固醇血症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,增加了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。更有意义的是,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是高度炎症性和细胞毒性物质,能够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、内膜增厚及血小板聚集、血栓形成,对凝血、抗凝血系统产生不良影响。

  祖国医学认为,冠心病属于“胸痹心痛”范畴,多因气滞血瘀、心脉痹阻所致,其与瘀血阻滞密切相关。针对病因病机,我们临床使用丹红注射液,取其活血化瘀、通络止痛之用。丹红注射液是植物丹参和红花的提取物,其中,丹参味苦,性微寒,归心肝经,通血脉,散瘀结,《本草便读》有云:“一味丹参,功同四物”,红花味辛,性温,归心肝经,化瘀血,通经络,二者相辅相成,共奏活血化瘀、通络止痛之功。现代研究表明,丹参及红花具有扩张冠状动脉,降低冠状动脉阻力,改善微循环,抑制血小板聚集,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等功能,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之一[6]。

  本研究表明,丹红注射液治疗后,在中医证候疗效、心绞痛疗效、心电图疗效方面改善明显,在TC、TG、LDL-C及血液流变学、Fg变化方面有显著差异,并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。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。

  4 结论 在应用扩张冠状动脉药物的基础上,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血栓前状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,可能是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,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,改善微循环,从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,减轻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;同时,通过降低Fg、减少胶原纤维蛋白生成,调节凝血- 纤溶系统失衡,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,在一定程度上起到“既病防变”的作用。

  参考文献

  1 郑筱萸主编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。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02:68—73

  2 秦任甲主编。血液流变学。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9:214

  3 王淑娟。关于选择血栓前状态实验诊断指标的建议。中华医学检验杂志,1998,21(5):305

  4 王雪青。纤维蛋白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。生理科学进展杂志,1996,27(3):245- 248

  5 黄冰生,程颖,谢强,等。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。 海南医学,2007,18(5):5-6

  6 高学敏。中药学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6:376-378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中国医学创新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中国医学创新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